仰望天空时,什么都比你高,你会自卑;俯视大地时,什么都比你低,你会自负;只有放宽视野,把天空和大地尽收眼底,才能在苍穹泛土之间找到你真正的位置。无须自卑,不要自负,坚持自信,相信自己只要好好学习就一定会拿到本科毕业证,小编为您带来
上海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:文言文指导。
三、词类活用
在古汉语中,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�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,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。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,就叫做词类活用。
总的来说,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:名词活用为动词,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,动词的使动用法,动词活用为名词,形容词动词或名词,形容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,数词活用为动词,数词的使动用法,等等。此外,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。
(一)名词的活用
1、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。
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,只是动作化罢了。如“左右欲刃相如”中的“刃”,通常意义是名词,义为“刀锋”,刀锋能杀人,“刃”后带了宾语“相如”,就活用作“杀”的意思。再如:
①凡吏于土者——吏于土:在地方上做官。后带补语。
②二月草已芽——芽:发芽。前有副词‚“已”。
③非能水也——水:游水。前有能愿动词‚“能”。
④范增数目项王——目项王:向项王使眼色。
⑤臵人所罾鱼腹中——罾:本义为鱼网,这里用作"用网捕捉"。前有结构助词‚“所”。
2、名词活用为使动。有“使……怎样”意思。
其特点是必带宾语,但这个表使动的名词同宾语并没有构成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,而是使这个宾语产生某种动作或发生某种变化,而这种动作的对象或变化的结果,就是那个表使动的名词。它实际上是兼语式的简化,本来兼语式的结构是主+动+兼+动+宾(或无宾),现在则简化为主+动+宾,从而使语言简练。翻译时应恢复成兼语式。如“先入秦破咸阳者王之”中的“王之”就是“使他为王”。
3、名词活用为意动,有“以……为”的意思。
其特点是必带宾语,这个表意动的名词同宾语并不构成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,而是主语把宾语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。翻译时可按这个格式:主+以(或“把”)+宾+为(或“看成”或“当作”)+表意动的名词。如“稍稍宾客其父”中的“宾客其父”,就是“以其父为宾客”,或“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”。
4、名词直接作状语。
现代汉语,除时间、处所名词有时可直接作状语外,其他名词作状语时,后面要带上助词“地”,或前面有介词,构成介宾短语。但在古汉语中,名词直接作状语却很普遍,而且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。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:
①表示比喻或对人的态度,可把“状谓宾”的格式变成“谓宾如状”的格式。如:
蚕食诸候,使秦成帝业——“蚕食诸侯”即“食诸侯如蚕”。
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——“客待之”即“待之若客”。
猱进鸷击,或能免乎?——“猱进鸷击”即“进之如猱击之如鸷”。
吾得兄事之。——“兄事之”即“事之如兄”。
②表示方位或处所,可把“状谓宾”的格式变成“谓宾于状”的格式。如:
当奖帅三军,北定中原——“北定中原”即“定中原于北”。
卒廷见相如,毕礼而归之——“廷见相如”即“见相如于廷”。
操军破,必北还。——“必北还”即“必还于北”。
③表示工具或依据,可把“状谓宾”的格式变成“谓宾以状”的格式。例:
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——“笼养之”即“养之以笼”。
失期,法当斩——“法当斩”即“当斩(首)以法”
(按照秦法应当杀头)。
箕畚运于渤海之尾。——“箕畚运(之)”即“运(之)以箕畚”
编辑推荐